close

創業心得分享之二—我的業務經營理念

 
[我的業務經營理念]
 
1. 中小型事務所沒有四大的光環,要靠甚麼勝出—完全稅務導向。
會計師存在的價值是簽名嗎?會簽名的會計師很容易找,但一般民眾及企業主對於”庶民化的稅務需求”極其強烈,要能和國稅局應對爭取最大權益,以及能夠為客戶在股權糾紛談判中征戰的會計師才有競爭力。
--專業能力越強,業務能力才會越強。
2. 拋掉傳統會計師的架子,成為企業家。
甚麼是架子
--名片上不印手機,潛在客戶問手機號碼便會露出一副怕男友太多的表情。
--裝出一副不可靠近的架子(其實是自己個性內向)
--做事龜龜毛毛,不爽不快,美其名說是”保守穩健”
--自我毀滅,客戶打電話進來,都要秘書先過濾,客戶打手機很難找到人。
--客戶約晚上開會,會計師堅持”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”而婉拒。
--底層員工要和會計師談事情,會計師堅持不談,請員工和其主管談。
 --對於自己不懂的東西,會反問對方一大堆問題,以掩蓋自己的無知。
 --一直懼怕風險,但卻從來都不去研究相關的法律,台灣的會計師同業盤古開天以來,有幾位被抓進去牢內,有哪些有民事賠償過?
-- 客戶希望會計師能協助審閱合約是否有踩到稅務紅線,會計師拒絕幫忙,強調這才是”獨立性”。
 
3. 不要推案子,就算自己不會作或不熟的案件,依現在科技的”進步”,很容易可以找到會作的人一起合作。
以下是特殊業務
--美國稅申報
--薪資發放服務
--所得稅法25條申請
--稅務行政救濟
--評價報告及價格合理性意見書
--股權糾紛排解
--政治獻金案簽證
--Due diligence
 
4. 拋開原有會計教育的錯誤盲點
--各位注意一下,會計教科書常常講述很多計算的內容,但有引述該計算有無公報之依據嗎?一個會計章節學完後,有沒有相對講述該章的會計公報,最誇張的是,一個會計章節加入台灣財務會計準則公報、US GAAP、IFRS,學生學完後整個亂掉。
 這種教育害了許多的執業會計師,讓很多會計師缺乏推理的精神,自己說甚麼就是甚麼。舉一個例子如下:
1. 筆者發現,在公司登記時,企業主資本匯入後,在會計師資本簽證日之後抽出來,造成資本不實,有同業會不做任何法律見解引用或是法律推理,就認為會計師要負資本不實罪的法律責任。
2. 某個會計師在送出訴願申請書(最後期限剩兩天前),告知客戶最好不要送出此訴願申請,以免此案被越查補稅越多,壓根都不知道行政救濟有”禁止不利益變更原則”。
 
建議會計師同業學習法律人的執業邏輯,法律教科書會大幅地引用法條、學說、實務見解(法院判例或判決),對於一個問題,不會只說答案,會認真地引用法條、學說、實務見解進行推理,最後推出結果及答案。
法律三段論法:大前提小前提結論
 
5. 增強稅務知識功力的方法
為何你讀了一堆稅法,最後核課結果卻產生您想像不到的結果,因為有許多不成文法影響了稅務服務,以下是建議加強的方向:
多讀判例、判決和最高行政法院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
和稅法有關的大法官解釋都要讀
讀稅務新聞,這代表課稅實務
一定要懂境外公司、租稅協定等國際租稅知識
善用推計課稅,補稅而不罰的租稅選擇,必須非常清楚地辨識及善用,讓客戶有租稅風險評估及決策選擇權。
讀好租稅處罰法,很多會計師,甚至國稅局官員都不熟。
個人稅一定要熟,要研究稅務查核的攻防策略
讀好租稅相關的法律書籍。
--吳庚:行政法、憲法、行政爭訟法
--陳清秀、黃俊杰、黃士州三位學者寫的書,看到就買。
--林石猛:行政程序法在稅務爭訟之運用、關務行政訴訟實務
--吳金柱、張進德和封昌宏寫的書,看到就買。
6. 事務所經營心得分享
每增加一定常規性營業額才雇一人。
事務所的網頁不要傻傻的放一堆稅務新聞分享,國稅局早就有租稅宣導預算和服務科,會計師最好是對於重要的稅務新聞作個人專業分析,如此才有個人特色。
中小型事務所搞不清楚書審、查帳核定、所得額標準和同業利潤標準之運用及區別,會搞到天下大亂。
工商登記是各種業務的開端,不懂工商登記,無法經營事務所。
記帳士是合作夥伴,要好好當成同業合作。
開車可增加行動力,行動力越強,業務能力越強
個人獨資事務所的管理幅度上限(我判斷是15-20人)。
中小所承接公開發行客戶的審計案件要承受低收入高風險。
老闆沒有下班時間,且要保持手機及各種通訊軟體隨時暢通。
獨資和合夥事務所的經營思維要有不同。
帳務服務對資金流程及記一本帳要收貴一些。
多讀法律,法律和會計稅務專業結合是”藍海市場”。
放至少兩套”契約大全”在事務所內,還有大陸版的”合同大全”,隨時備用。
開事務所的天條—開門、接案、解決客戶問題、收錢、給員工高額薪資福利,這才是王道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鄭宏輝 會計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